
1.药物是( )
A. 一种化学物质
B. 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
C.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
D. 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
E. 有滋补、营养、保健、康复作用的物质
答案:D
2.药理学是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,是因为它( )
A. 阐明了药物的作用机制
B. 能改善药物质量、提高药物疗效
C. 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依据
D.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
E. 具有桥梁学科的性质
答案:D
3.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性的是指( )
A. 严格控制条件、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原理
展开剩余97%B. 采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
C. 采用离体、在体的实验方法进行药物研究
D. 所提供的实验数据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
E. 不是以人为研究对象
答案:A
4.药效学是研究( )
A. 药物临床疗效
B. 提高药物疗效的途径
C. 如何改善药物质量
D.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置
E.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
答案:E
5.药动学是研究( )
A. 药物在机体影响下的变化及其规律
B. 药物如何影响机体
C. 药物发生的动力学变化及其规律
D. 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
E. 药物效应动力学
答案:A
6.药理学是研究( )
A. 药物效应动力学
B. 药物代谢动力学
C. 药物
D. 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
E.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
答案:E
7.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( )
A. 系统药理研究数据
B. 急、慢性毒性观察结果
C. 新药作用谱
D. LD50
E. 临床前研究资料
答案:E
8.阿司林的pKa值为3.5,它在pH值为7.5的肠液中可吸收约( )
A. 1%
B. 0.10%
C. 0.01%
D. 10%
E. 99%
答案:C
9.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( )
A. 解离少,再吸收多,排泄慢
B. 解离多,再吸收少,排泄快
C. 解离少,再吸收少,排泄快
D. 解离多,再吸收多,排泄慢
E. 排泄速度不变
答案:B
10.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( )
A.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
B.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
C. 单胺氧化酶
D. 辅酶II
E. 水解酶
答案:A
11.pKa值是指( )
A. 药物90%解离时的pH值
B. 药物99%解离时的pH值
C. 药物50%解离时的pH值
D.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
E. 药物全部解离时的pH值
答案:C
12.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使( )
A. 药物作用增强
B. 药物代谢加快
C. 药物转运加快 2
D. 药物排泄加快
E.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
答案:E
13.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,原因是( )
A.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
B.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
C.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
D. 延缓抗药性产生
E. 以上都不对
答案:B
14.使肝药酶活性增加的药物是( )
A. 氯霉素
B. 利福平
C. 异烟肼
D. 奎尼丁
E. 西咪替丁
答案:B
15.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,一次给药后,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( )
A. 10小时左右
B. 20小时左右
C. 1天左右
D. 2天左右
E. 5天左右
答案:D
16.口服多次给药,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?( )
A. 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
B. 首剂加倍
C.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
D. 增加给药剂量
E. 每隔半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
答案:B
17.药物在体内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( )
A. 吸收
B. 分布
C. 转化
D. 消除
E. 排泄
答案:A
18.有关生物利用度,下列叙述正确的是( )
A.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
B. 达到峰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
C. 达到稳态浓度时体内的总药量
D.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速度
E. 药物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静脉的量
答案:D
19.对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( )
A. 给药间隔
B. 给药剂量
C. 给药途径
D. 给药时间
E. 给药速度
答案:C
20.t1/2的长短取决于( )
A. 吸收速度
B. 消除速度
C. 转化速度
D. 转运速度
E. 表现分布容积
答案:B
21.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剂合用后其效应( )
A. 减弱
B. 增强
C. 不变
D. 消失
E. 以上都不是
答案:B
22.临床所用的药物治疗量是指( )
A. 有效量
B. 最低有效量
C. 半数有效量
D. 阈剂量
E. 1/2LD50
答案:A
23.反映药物体内消除特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( )
A. Ka、Tpeak
B. Vd
C. K、CL、t1/2
D. Cmax
E. AUC、
F.
答案:C
24.多次给药方案中,缩短给药间隔可( )
A. 使达到Css的时间缩短
B. 提高Css的水平
C.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
D. 延长半衰期
E. 提高生物利用度
答案:C
25.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,其t1/2等于( )
A. 0.693/Ke
B. Ke/0.693
C. 2.303/Ke
D. Ke/2.303
E. 0.301/Ke
答案:A
26.一个pKa=8.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( )
A. 10%
B. 40%
C. 50%
D. 60%
E. 90%
答案:A
27.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,首先( )
A. 作用于靶器官
B. 在肝脏代谢
C. 在肾脏排泄
D. 储存在脂肪
E. 与血浆蛋白结合
答案:E
28.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( )
A. 副作用的多少
B. 最大效应的高低
C. 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3
D. 起效的快慢
E. 后遗效应的大小
答案:C
29.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入体内( )
A. 易化扩散
B. 简单扩散
C. 主动转运
D. 过滤
E. 吞噬
答案:B
30.测定某种药物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时,其半衰期( )
A. 随药物剂型而变化
B. 随给药次数而变化
C. 随给药剂量而变化
D. 随血浆浓度而变化
E. 固定不变
答案:E
31.某药的t1/2为8小时,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的时间是( )
A. 1天
B. 2天
C. 4天
D. 6天
E. 8天
答案:B
32.有首过消除的给药途径是( )
A. 直肠给药
B. 舌下给药
C. 静脉给药
D. 喷雾给药
E. 口服给药
答案:E
33.舌下给药的优点是( )
A. 经济方便
B. 不被胃液破坏
C. 吸收规则
D. 避免首关消除
E. 副作用少
答案:D
34.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( )
A. 血浆蛋白结合率
B. 吸收速度
C. 消除速度
D. 作用强弱
E. 起效快慢
答案:C
35.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( )
A. 口服给药
B. 静脉给药
C. 肌肉给药
D. 经皮给药
E. 舌下给药
答案:A
36.口服生物利用度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( )
A. 蛋白结合的影响
B. 代谢的影响
C. 分布的影响
D. 消除的影响
E. 药效的影响
答案:E
37.苯巴比妥可使氯丙嗪血药浓度明显降低,这是因为苯巴比妥( )
A. 减少氯丙嗪的吸收
B. 增加氯丙嗪与血浆蛋白的吸收
C. 诱导肝药酶使氯丙嗪代谢增加
D. 降低氯丙嗪的生物利用度
E. 增加氯丙嗪的分布
答案:C
38.消除速率是单位时间内被( )
A. 肝脏消除的药量
B. 肾脏消除的药量
C. 胆道消除的药量
D. 肺部消除的药量
E. 机体消除的药量
答案:E
39.主动转运的特点是( )
A. 通过载体转运,不需耗能
B. 通过载体转运,需要耗能
C. 不通过载体转运,不需耗能
D. 不通过载体转运,需要耗能
E. 以上都不是
答案:B
40.相对生物利用度等于( )
A. (受试药物AUC/标准药物AUC)×100%
B. (标准药物AUC/受试药物AUC)×100%
C. (口服等量药物后AUC/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)×100%
D. (静脉注射等量药物后AUC/口服等量药物后AUC)×100%
E. (受试药物AUC/标准药物AUC)×100% 4
答案:A
41.维拉帕米的清除率为1.5L/min,按一级动力学消除,加用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后,其清除率的变化是( )
A. 减少
B. 增加
C. 不变
D. 增加1倍
E. 减少1倍
答案:C
42.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不会( )
A. 毒性降低或消失
B. 作用降低或消失
C. 分子量减少
D. 极性增高
E. 脂溶性加大
答案:E
43.关于肝药酶的叙述,下列哪项是错误的( )
A. 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
B. 其活性有限
C. 易发生竞争性抑制
D. 个体差异大
E. 只代谢70余种药物
答案:E
44.药动学参数不包括( )
A. 消除速率常数
B. 表观分布容积
C. t1/2
D. LD50
E. 血浆清除率
答案:D
45.药物在肝脏内代谢转化后都会( )
A. 毒性降低或消失
B. 经胆汁排泄
C. 极性增高
D. 脂溶性增大
E. 分子量减小
答案:C
46.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决定其( )
A. 起效的快慢
B. 作用持续时间
C. 最大效应
D. 后遗效应的大小
E. 不良反应的大小
答案:B
47.关于药物主动转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( )
A. 要消耗能量
B. 可受其他化学物质的干扰
C. 有化学结构特异性
D. 比被动转运较快达到平衡
E. 转运速度有饱和限制
答案:D
48.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( )
A. 吸收快慢
B. 作用强弱
C. 体内分布速度
D. 体内转化速度
E. 体内消除速度
答案:E
49.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,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,达到稳态浓度时间的长短决定于( )
A. 剂量大小
B. 给药次数
C. 半衰期
D. 表观分布容积
E. 生物利用度
答案:C
50.药物吸收达到稳态浓度时说明( )
A. 药物作用最强
B. 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完成
C. 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
D.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
E.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
答案:D
51.肝药酶的特点是( )
A. 专一性高,活性有限,个体差异大
B. 专一性高,活性很强,个体差异大
C. 专一性低,活性有限,个体差异小,
D. 专一性低,活性有限,个体差异大
E. 专一性高,活性很高,个体差异小
答案:D
52.每次剂量减1/2,要达到新的稳态浓度需经几个t1/2( )
A. 立即
B. 1个
C. 2个
D. 5个
E. 10个
答案:D
53.每次剂量加倍,要达到新的稳态浓度需经几个t1/2( )
A. 立即
B. 2个
C. 3个
D. 6个
E. 11个
答案:D
54.要达到稳态浓度Css的时间取决于( )
A. 给药剂量
B. 给药间隔
C. t1/2的长短
D. 给药途径
E. 给药时间
答案:C
55.稳态血药浓度的水平取决于( )
A. 给药剂量
B. 给药间隔
C. t1/2的长短
D. 给药途径
E. 给药时间
答案:A
56.保泰松可使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,这是因为保泰松( )
A. 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
B. 减少苯妥英钠与血浆蛋白结合 5
C. 减少苯妥英钠的分布
D. 增加苯妥英钠的吸收
E. 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
答案:B
57.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时( )
A. 单位时间内以不定的量消除
B. 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比例消除
C. 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速度消除
D. 单位时间内以不恒定比例消除
E. 单位时间内以不定恒定的速度消除
答案:C
58.易化扩散是( )
A. 靠载体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
B. 不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
C. 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
D. 不靠载体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
E. 简单扩散
答案:C
59.某药半衰期为36h,若按一级动力学消除,每天用维持剂量给药约需多长时间基本达到有效血药浓度( )
A. 2天
B. 3天
C. 8天
D. 11天
E. 14天
答案:C
60.不直接引起药效的药物是( )
A. 经肝脏代谢了的药物
B.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
C. 在血液循环的药物
D. 到达膀胱的药物
E. 不被肾小管吸收的药物
答案:B
61.药物作用是指( )
A. 药理效应
B. 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
C. 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
D. 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
E. 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
答案:D
62.药物产生副反应的药理学基础是( )
A. 用药剂量过大
B. 药理效应选择性低
C. 患者肝肾功能不良
D. 血药浓度过高
E. 特异质反应
答案:B
63.下列哪种剂量不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反应( )
A. 治疗量
B. 极量
C. 中毒量
D. LD50
E. 最小中毒量
答案:A
64.药物半数致死量(LD50)是指( )
A. 致死量的一半
B. 中毒量的一半
C. 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
D. 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
E.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
答案:E
65.药物的pD2大反映( )
A.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大,用药剂量小
B.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大,用药剂量大
C.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小,用药剂量大
D.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小,用药剂量大
E. 以上均不对
答案:A
66.竞争性拮抗药效价强度参数pA2的定义是( )
A. 使激动药效应减弱一半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
B. 使用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仍保持原有效价强度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
C. 使用加倍浓度的拮抗药仍保持原有效价强度的激动药浓度的负对数 6
D. 使激动药效应减弱至零时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
E. 使激动药效应加强一倍的拮抗药浓度的负对数
答案:B
67.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有( )
A. 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效应
B. 能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应
C. 增加激动药剂量时,不能产生效应
D. 同时具有激动药的性质
E. 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,最大效应不变
答案:E
68.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( )
A. 只能结合部分受体
B. 只能激动部分受体
C. 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药理效应
D. 亲和力较弱,内在活性较强
E. 内在活性较弱,与激动药并用时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
答案:E
69.肌注阿托品治疗胆绞痛,引起视力模糊的作用称为( )
A. 毒性反应
B. 副反应
C. 疗效
D. 变态反应
E. 应激反应
答案:B
70.药效学是研究( )
A. 药物的疗效
B.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
C.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
D. 影响药效的因素
E. 药物的作用规律
答案:C
71.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什么参考( )
A. 药物的疗效大小
B. 药物的毒性性质
C. 药物的安全范围
D. 药物的体内分布过程
E. 药物的给药方案
答案:E
72.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( )
A. 既有对因治疗作用,又有对症治疗作用
B. 既有副作用,又有毒性作用
C. 既有治疗作用,又有不良反应
D. 既有局部作用,又有全身作用
E. 既有原发作用,又有继发作用
答案:C
73.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( )
A. 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
B. 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
C. 药物水溶性大小
D. 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低
E. 药物脂溶性强弱
答案:B
74.不良反应不包括( )
A. 副作用
B. 变态反应
C. 戒断效应
D. 后遗效应
E. 继发反应
答案:C
75.副作用是指( )
A. 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
B. 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
C. 用药后给病人带来的不舒适的反应
D. 在治疗剂量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
E. 停药后,残存的药物引起的反应
答案:D
76.LD50用以表示( )
A. 药物的安全度
B. 药物的治疗指数
C. 药物的急性毒性
D. 药物的极量
E. 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
答案:C
77.几种药物相比较,药物的LD50值愈大,则其( )
A. 毒性愈大
B. 毒性愈小
C. 安全性愈小
D. 安全性愈大
E. 治疗指数愈高
答案:B
78.A药的LD50比B药大,说明( )
A. A药的毒性比B药大
B. A药的毒性比B药小
C. A药的效能比B药大
D. A药的效能比B药小
E. 以上都不是
答案:B
79.反映药物安全性的参数是( )
A. 最小有效量
B. 极量
C. 治疗指数
D. 半数致死量
E. 半数有效量
答案:C
80.某药的量效曲线因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平行右移时,提示( )
A. 作用点改变
B. 作用机制改变
C. 作用性质改变
D. 最大效应改变
E. 作用强度改变 7
答案:E
81.量反应是指( )
A. 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群体反应的效应强度
B. 在某一群体中某一效应出现的频率
C. 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群体中某一效应出现的频率
D. 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个体反应的效应强度
E. 以上都不对
答案:D
82.下列药物和受体阻断剂的搭配正确的是( )
A. 异丙肾上腺素——普萘洛尔
B. 肾上腺素——哌唑嗪
C. 去甲肾上腺素——普萘洛尔
D. 间羟胺——育亨宾
E. 多巴酚丁胺——美托洛尔
答案:A
83.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( )
A. 对受体有亲和力,且有内在活性
B. 对受体无亲和力,但有内在活性
C. 对受体有亲和力,但无内在活性
D. 对受体无亲和力,也无内在活性
E. 直接抑制传出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
答案:C
84.药物的毒性反应是( )
A. 一种过敏反应
B. 在使用治疗剂量时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
C. 因剂量过大或机体对该药特别敏感所发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
D. 一种遗传性生化机制异常所产生的特异反应
E. 指剧毒药所产生的毒性作用
答案:C
85.药物的选择作用取决于( )
A. 药效学特性
B. 药动学特性
C. 药物化学特性
D. 三者均对
E. 三者均不对
答案:A
86.青霉素治疗肺部感染是( )
A. 对症治疗
B. 对因治疗
C. 补充疗法
D. 局部治疗
E. 全身治疗
答案:B
87.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是( )
A. 对症治疗
B. 对因治疗
C. 补充疗法
D. 局部治疗
E. 全身治疗
答案:A
88.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( )
A. 对症治疗
B. 对因治疗
C. 补充疗法
D. 局部治疗
E. 全身治疗
答案:C
89.长期应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后停药引起( )
A. 后遗反应
B. 停药反应
C. 特异质反应
D. 过敏反应
E. 副反应
答案:B
90.长期应用可乐定后停药可引起( )
A. 后遗反应
B. 停药反应
C. 特异质反应
D. 过敏反应
E. 副反应
答案:B
91.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可引起( )
A. 后遗反应
B. 停药反应
C. 特异质反应
D. 过敏反应
E. 副反应
答案:C
92.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出现“宿醉”现象,属于( )
A. 后遗反应
B. 停药反应
C. 特异质反应
D. 过敏反应
E. 副反应
答案:A
93.完全激动药的特点是( )
A. 亲和力弱,内在活性弱
B. 无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C. 有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D. 有亲和力,内在活性弱
E. 对相应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及较强内在活性
答案:E
94.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是( )
A. 亲和力弱,内在活性弱
B. 无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C. 有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D. 有亲和力,内在活性弱
E. 对相应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及较强内在活性
答案:C
95.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( )
A. 亲和力弱,内在活性弱
B. 无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C. 有亲和力,无内在活性
D. 有亲和力,内在活性弱
E. 对相应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及较强内在活性
答案:D
96.连续用药产生敏感性下降称为( )
A. 耐药性
B. 耐受性
C. 快速耐受性
D. 成瘾性
E. 反跳现象
答案:B
97.长期应用抗生素,细菌可产生( )
A. 耐药性
B. 耐受性
C. 快速耐受性
D. 成瘾性
E. 反跳现象
答案:A
98.短期内连续应用麻黄碱可产生( )
A. 耐药性
B. 耐受性
C. 快速耐受性
D. 成瘾性
E. 反跳现象
答案:C
99.选择性低的药物,在治疗量时往往( )
A. 毒性较大
B. 副作用较多
C. 过敏反应
D. 容易成瘾
E. 以上都不对
答案:B
100.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( )
A. 药物集中在某一靶器官产生选择作用
B. 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高或亲和力大
C. 器官血流量多
D. 药物对所有器官、组织都有明显效应
E. 以上都对
答案:B
本题库总共:1个章节,519道题目,剩余419道题可至试题通小程序继续答题。
发布于:江苏省大牛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